从WebSphere当中恢复密码

WebSphere会在配置文件(一堆的XML)当中存放各种密码(包括数据源、认证别名等等),例如在$WAS_Profile_HOME\config\cells\security.xml文件里面有类似”<authDataEntries xmi:id=”JAASAuthData_1238489272531″ alias=”myNode01/oracleDBA” userId=”oraadmin” password=”{xor}bm1sa2pp”/>”,就是存放认证别名为oracleDBA的用户名和密码。

可以看到在这里密码被重新编码(encode)了,编码的方式是XOR(eXclusive OR异或),很明显这种并不是一种强加密的算法,仅仅是一种编码而已,所以准确来说WebSphere为了避免密码被明文记录,只是很简单地“编码”(encode)而不是“加密”(encrypt)。

万一阁下一个不小心忘记了存放在WebSphere里面的密码,但是又想恢复过来的话,WebSphere这种只是编码而不是加密的存放密码形式,就帮助了你了。当然如果你想干坏事的话,WebSphere也算是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后门”了 -_-b。嘿嘿嘿,不要以为IBM那帮老爷子就是这么懒,如果阁下真的是要对存放在WebSphere配置文件里面的密码要加密的话(对于广大客户肯定是有这个诉求的),其实IBM也提供了一种自定义加密算法的插件形式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详情可以参考这个链接,在这里就不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讨论了。

好了,现在就对各个版本的WAS的密码编码和反编码进行讨论:

WAS 5.X的编码:

> cd $WAS_INSTALL_DIR/lib
> ../java/bin/java -cp securityimpl.jar:iwsorb.jar com.ibm.ws.security.util.PasswordEncoder 123456

WAS 5.X的反编码:

> cd $WAS_INSTALL_DIR/lib
> ../java/bin/java -cp securityimpl.jar:iwsorb.jar com.ibm.ws.security.util.PasswordDecoder {xor}bm1sa2pp

WAS 6.0的编码:

> cd $WAS_INSTALL_DIR/lib
> ../java/bin/java -cp securityimpl.jar:iwsorb.jar::ras.jar:wsexception.jar:bootstrap.jar:emf.jar:ffdc.jar com.ibm.ws.security.util.PasswordEncoder 123456

WAS 6.0的反编码:

> cd $WAS_INSTALL_DIR/lib
> ../java/bin/java -cp securityimpl.jar:iwsorb.jar::ras.jar:wsexception.jar:bootstrap.jar:emf.jar:ffdc.jar com.ibm.ws.security.util.PasswordDecoder {xor}bm1sa2pp

WAS 6.1的编码:

> cd $WAS_INSTALL_DIR/bin\ProfileManagement\plugins\com.ibm.websphere.v61_6.1.200
> java -cp ws_runtime.jar com.ibm.ws.security.util.PasswordEncoder 123456

WAS 6.1的反编码:

> cd $WAS_INSTALL_DIR/bin\ProfileManagement\plugins\com.ibm.websphere.v61_6.1.200
> java -cp ws_runtime.jar com.ibm.ws.security.util.PasswordDecoder  {xor}bm1sa2pp

以上内容参考转载自robertmaldon

当然,如果你觉得很麻烦的话,其实也有一个网站直接帮你解码:WebSphere Password Decoder

话说广州路名+[转载] 广州路名研究

话说,我小时候很喜欢看地图,看着广州城区的街街巷巷,对广州路名的记忆也是很深刻的。当然当年的广州市比起现在来说是很小了,譬如说环市路已经算是广州的边缘了,现在我住的地方,当年如果说珠江泳场已经是8路车的总站,滨江东路的尽头,而旁边的这地方就是农田、江边的厂房和烂地了。如果说天河简直就是一农村,而员村简直就是far far away的地方。当年看地图,背路名,之后就是看街巷图看看每条街巷能通到那里(这个对于当年在西关跟同学一起打仗仔是很有帮助的),以至于我一直在我老婆面前标榜自己有在西关穿越横街窄巷,知道哪里能去哪里的能力。不过现在不行了,很多地方都拆迁,或者小区围闭了。

最好笑的,当然讲按照广州的区作为名字的路。天河路确实在天河区,荔湾路确实在荔湾区,芳村区(现在也没有这个区了)有芳村大道,黄埔区的黄埔大道是进黄埔的路。但是要知道,越秀路不是在越秀区,在东山区(现在没有这个区了);海珠路(我的旧家)不是在海珠区,是在越秀区;白云路不是在白云区,是在东山区。够混乱了吧,这个事情我确实在当年跟大学同学澄清过的。

另外,广州人结婚喜欢接了媳妇之后要绕一下有意头的路,图个吉利。那么那些吉祥路,如意坊,万福路之类的就在此列。想当年我结婚的时候,就是plan了一条路线,结果迎亲车绕了一个小时,让帮忙的兄弟姐妹们在车上足够休息了,呵呵。

既然说起这个话题,就顺便做做功课,做点资料收集:

以下内容转自广州本土网上面的文章(转)广州路名研究(1)(2),虽然上面也是转载别人的,但是我确实找不到原创在哪里,就只好以这里为转载了。

以下为转载内容(为方便阅读,我做了点修饰):

继续阅读话说广州路名+[转载] 广州路名研究

[转载]干炒牛河的来历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广州的食肆大概分三种经营方式,一种是酒楼,一种是茶楼,再来一种是俗称“二厘馆”的粉面档,“河粉”就是夹杂着“面条”而成为“二厘馆”的大众食品。

“河粉”,广州的一味物美价廉的食品,由于它是用米浆制成,长期以来,不是用“汤粉”的形式出现,就是用加芡“湿炒”的方法处理,至于用“干炒”的方法,那是后来的事,而且还有段辛酸的往事。

那是一九三八年的事,本有堪称“食在广州”之誉的广州,却被日寇侵华打破而变得百业凋零,有一个叫许彬的商人只好结束了酒楼的生意,在杨巷路经营“粥粉面 ”档。因为以前炒粉都是用“湿炒”打芡的方法处理,有一天,生粉刚好用完,许彬要去日伪区购买,谁知日伪设卡不许通行,买不成。此时,有一名汉奸却在店内 要吃炒粉,许彬的父亲许伯畴说没有生粉炒不成,但那汉奸却意为许伯畴耍他,竞拨出手枪威胁,执意要吃,许彬正好回来,见此,没有办法,只好进厨房烧红铁 镬,加芽菜将河粉炒好,再扒上拉嫩油至熟的牛肉应付了那汉奸。谁知那汉奸却大快朵颐,以后每晚都来光顾。

那时,要挣几个钱买生粉也不容易,许彬见这种炒法被人受落,也是求之不得,于是再在工艺上下功夫,一味“干炒牛河”应运而生,还佐上桂林辣椒酱,至令许彬的“粥粉面”档一时门庭若市。

抗日战争结束后,洞天酒家率先将这种方法引入筵席单尾,这种廉价的街头小吃便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以上转自http://cantonese.blogbus.com/logs/1440775.html

===========

Sunny批注:想不到干炒牛河居然是抗战时期才出来的,想不到发源地就是在杨巷这个地方,因为我外婆外公就是住和平东那边。虽然很多人说牛河湿炒没那么热气,不过我还是觉得牛河还是干炒的好,够香!每次大围聚餐等不及大排档上菜的速度,都是先叫两例干炒牛河顶着肚子;当年晚自修下课,有时也会打包一盒满满的干炒牛河回宿舍。广州的沙河粉这么好吃,为什么当年FS来自河南的小宋同学就只喜欢吃面,而反感我们的粉呢?

说着真是有点肚饿啊……(可怜我前天拉了一个晚上的肚子),整张靓图顶一下瘾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