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rd person

  这个放纵自我的年代,第三者这个词似乎已经没有太重的否定意义了。讨论它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就如现实中的它一样层出不穷,社会舆论甚至道德典范在这个问题上也只好步步退让。
  在我的记忆库里,首先为第三者正名的是琼瑶。从紫贝壳、浪花到新月格格,她笔下的第三者越来越勇敢无畏、越来越迷人美好、越来越理直气壮。记得当年年纪小,是非观念却特别重,看到一半往往气得摔书。一直以为,自己这种没有什么优点的人之所以可以理所当然甚至还挺滋润的活在这世上,没别的,就靠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其中,当然首先包括了正直不阿的道德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爱情里没有忠诚和彼此信任,那么爱情还有什么美好值得义无反顾前仆后继?
  渐渐长大之后,棱角慢慢被磨圆了,也开始明白了陈奶奶为什么要为坏女人说那么多好话。她自己就是一原装正版的第三者,大抵是被明的暗的口水淹得喘不过气来了,只好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正名。另一方面,也可能她自己并不情愿选择这样的角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简单的两情相悦。求之而不得,加上心里也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谴责的声音,如果不美化这种行为或者说作法,那负担未免太重,压得太累。在自我暗示自我催眠自我褒奖之后,便可以心安理得的守着她好不容易抢来的爱情。
  但现实中,像这种成功的第三者案例实在是太少了。绝大多数就如夺面双琪一般,一场粉身碎骨的战役下来,只造就了两个一败涂地的输家——两个遍体鳞伤的女人,和一个自信膨胀的赢家——一个自私寡情的男人。还记得《心动》里的梁,张艾嘉把她刻画得那样纯洁稚气清澄美好,我本来很喜欢她的啊。可自从看到她噙着一个无比骄傲的微笑从郑的寓所走出来时,我就无法再对她抱有好感了,尽管我并没有对邵感冒。即使不得不成为第三者,是不是也应该苦情一点呢?当时我想。怎么也应该是痛苦挣扎、悲伤无奈、身不由己的吧,怎能如此得志意满、兴高采烈、理直气壮呢?
  后来,终于明白了,在自己也充当了这样卑下的角色之后。那时的我,不止是痛苦挣扎、悲伤无奈、身不由己,简直是惶惶然辗转难眠、戚戚然以泪洗面、用最不堪的词句在日记上责骂自己。结果呢?有哪个男人希望换来这样的怪物——天天苦着脸,害得他也不能将自己那薄幸负义的行为尽早抛诸脑后?还不赶快抽身而出的,就必然不是一个聪明的男人了。所以,有着太强道德感的人,是做不成第三者的,至少,是做不成一个可怜可爱的第三者的。正因此,第三者当然是得志意满、兴高采烈、理直气壮的。只有如此,才能在这条物竞天择的爱情链里手到擒来。
  现在,在自己的爱情已经圆满之后,忍不住说说风凉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非因果,个人自承担。

一条评论 »

  1. azhu said,

    1月 17, 2006 @ 下午2:46

    update得好勤呀。是不是放寒假了?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 TrackBack URI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