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17, 2006 at 下午1:41
· Filed under 论坛存档
作者 : bin g 张贴 : 十二月 15, 2006 at 08:44 PM
曾在小学的时候,由于自己和一个女生玩得比较好,整天都闹在一块,一天到晚就只知道和她打闹,无论上课,下课还是放学,甚至和她成了所谓的“男女朋友”关系,后来被家庭老师问了一个我到现在还没能回答上的问题,那就是,你知道什么叫作“爱”吗?其实,在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出社会,和无数个女孩有过微妙的关系,甚至结婚….但是,你真的知道,什么叫作“爱”吗?我想就连很多老师,很多教授也不知道吧……
作者 : Ariel 郝 张贴 : 十二月 17, 2006 at 01:34 PM
一碗粥(张艾嘉)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跟一个小女孩说
如果我只有一碗粥
一半我会给我的妈妈
另一半我就会给你
从此,小女孩就爱上了小男孩
可是……大人们都说:
小孩子嘛,哪里懂得什么是爱
后来……小女孩长大了,嫁给了别人
可是每次她想起了那碗粥,她还是觉得
那才是她一生中最真的爱
在我看来,“爱”只能信仰,不能分析。
Permalink
11月 24, 2006 at 下午3:54
· Filed under 论坛存档
迷失
作者 : 迷 失 张贴 : 十一月 16, 2006 at 04:05 PM
老师,当一个人的灵魂离开了身躯,你会怎么办?
作者 : Ariel 郝 张贴 : 十一月 20, 2006 at 07:17 PM
对不起,很久没上来,回复晚了
迷失:请问你是因何有此一问的呢?如果心里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疑问或难题,分享很可能是有用的。
不过既然你问得含糊,我也只能答得含糊了
有几种方法可以试试:
1、小美人鱼为了要灵魂,喝了巫婆的一碗药。配方不详
2、跟灵魂商量一下,看它有什么不满,为什么罢工
3、还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不可能是没有灵魂的人。再找找,可能它跟你捉迷藏来着
作者 : xiao w 张贴 : 十一月 21, 2006 at 05:28 PM
谢谢老师!老师的含糊令我有几分清醒.我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我这三年来都很失落,做什么事都没什么信心,也没什么动力去做任何事,就像一只掉了指南针的船只,不知那里是岸,也没想着去靠岸.而对大学生活的感觉是:度日如年 !其实自己看的出问题在那却不想去解决.
作者 : Ariel 郝 张贴 : 十一月 22, 2006 at 02:17 PM
如果说我完全能体会你的这种感受,xw,你会不会认为我在夸大其辞呢?
其实,我这代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正好是计划生育开始后的第一批孩子,传统的教育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父母又几乎都是四五十年代的人,那个年代的人是最“左”的,思想观念跟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加上我们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正好赶上网络改变世界的时代,资讯极快速极大量铺天盖地的袭来,对世界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所以,我也迷失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努力的结果希望是什么,不知道未来的选择可以是什么。所以,天天都懒怠得很,就是看各种各样的杂书,或是玩电脑游戏。那时觉得什么大道理都是懂得的,所以要是别人跟我讲这些,肯定听不进去。我那时常常说,人与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逼着自己去完成别人的理想、去做大多数人做的事。
当然啦,后来,我的故事的结局是,我不再迷失了。呵呵,也没有很厉害的原因,只是因为年纪大了,开始现实、开始脚踏实地、开始不喜欢愤青、开始明白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到现在,我还是觉得不必要以别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只需要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但同时,我也知道了,即使是对生活最简单的要求,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甚至是持续不断的艰苦的努力。
所以啊,xw,你这段时间的迷失从某个角度来说或许不是坏事,只要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考虑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并且明白自己为了这种生活到底要付出一些什么代价。这样就很好了。
然后呢,当然还是要“起而行”的,为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目标,就不得不开始努力,开始说服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开始强迫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
你现在不必着急,时间是很厉害的,会逼着你成长,会令你走出迷雾,会改变你的很多想法。你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试着找一些最最简单的目标去完成,比如说看一本很厚的小说、比如说把一个很难的游戏打爆机,当然,更好的目标可能是,看一本可能很枯燥的法学书、解决一个比较难的作业中或是考试中的问题,从中找到一些成就感,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学习的乐趣呢。
试一试,好吗?
Permalink
11月 12, 2006 at 上午10:44
· Filed under 论坛存档
我不敢说学得越多以后就一定赚大钱或者有什么什么成就,但,学习能让人拥有不一样的视角和见地,让人心灵平静,让人快乐
我觉得,人生在不断追求、得到所追求的目标、重新订下目标、再次追求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荒诞的。因为我们的一生绝对不是仅仅由这些目标组成的。只要享受了整个追逐的过程,只要在跋涉的路途上还有看风景的心情和机会,那么,漫长的旅程就没有白费,不论最后的目标达成了没有。
你说得对,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我们都是这样的,在付出和收获之间找寻一种平衡。我从不苛求自己,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局限,以及自己对快乐的定义。除了学习工作,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也有很多并不重要但是会给生活增加很多乐趣的事情。
其实,理科生一般都比较简单,在我的眼中,世界并没有混乱复杂无序到不能接受的地步。我觉得自己能这么恣意的生活,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上苍对我已经很眷顾了。而且,我一直不怎么喜欢愤世嫉俗的人,尤其是一些总觉得怀才不遇、总觉得社会负了他、国家负了他、人民负了他的人。我常常想,对这些人而言,难道不会想一下他其实已经得到了多少他曾或不曾要求的东西吗?难道我们还不完美的国家不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努力吗?难道谴责和埋怨对现实有帮助吗?
呵呵,你瞧,说到这些事情,我就比较激动了。好孩子,看着你的信,我能体会到,你是一个珍惜生活珍惜感情的人,真令人喜欢。尤其是,你是很有思想的人。这一点最可爱。
这就是我对你的诗的体会。呵呵,主要我是一个大俗人,自问是不懂得诗的,所以只从诗里看到了你。
Permalink
11月 12, 2006 at 上午10:42
· Filed under 论坛存档
其实,学校的这些给贫困生的帮助,是因为认为这些孩子值得,而不是因为觉得他们可怜。我从来就不觉得,家境不好有什么丢人的地方,我的丈夫就是农村的孩子,我极喜欢他身上的质朴,还有,他从不乱花钱。他读大学的时候,四年都是申请减免学费、助学金和贷款,同时做三份兼职。对他的这些经历,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很骄傲,他能在这种环境里在北大读了七年,我觉得由衷的敬佩。我小时候,家里的情况也很不好(因为我爸是长子,后面有7个弟妹,爸一直帮着还爷爷的欠款,直到我17岁),我几乎没有自己买过衣服,都是穿表姐们淘汰下来的。读高中的时候,我住校,每周只有30块。所以,几乎没吃过几顿肉。有一次,我看上了一套书,叶灵凤的《读书随笔》,我整整3个月没吃早餐,才省下钱买了回来。当我捧着散发出印刷香味的三本书,心里有强烈的自豪感。我觉得,家境贫寒并不丢人,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比别人更健康地成长,是一种成就。
所以,在现在这个阶段,请坦然地接受善意的帮助吧。愿意帮助你的人,都是因为相信你,相信你的未来。
Permalink
11月 5, 2006 at 下午8:12
· Filed under 论坛存档
我觉得,只要他是一个愿意多考虑你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人,只要他是一个懂得你的好、珍惜你爱护你的人,只要他是一个除你之外对你身边的亲友和他自己身边的亲友也很好的人,那么,他就很可能是对的人,就值得你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对不对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对”,只是在相对“对”的那些人中,你遇到了其中一个。然后,你们俩都愿意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就很好了。
所以,我认为,在哪个阶段遇到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在大学阶段遇到了你认为对的人,其实是很幸运的。
不过我也能理解你所说的“大人们”为什么会有疑虑。因为,爱情永远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无法长期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现在的你来说,却可以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那是因为你们拥有一个很纯净很简单的环境,可以自由恣意,可以不受干扰,可以拒绝诱惑。但以后呢?就令人担心了。“大人们”只是担心他们所关心的你,会因为爱情而受到伤害(更多的情况,不是你的他伤害你,而是弄人的际遇或是时光的磨损)。
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比较另类的看法:如果在大学里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那就把时间花在自我增值上,以期将来遇到那个人时,你已经是一个让人无法不爱的人了;如果在大学里遇到了心仪的对象,那就好好争取、好好相处,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去爱、怎样被爱;而如果,万一没有那么幸运,你们在很远的后来因各种问题不得不分离,也能从这段感情中获得成长,并且,对他心怀感激,感激他给了你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
Permalink
11月 5, 2006 at 下午8:09
· Filed under 论坛存档
给“游客”关于大学生活的回复【记补】——关于如何静下心来学习
突然想起来,我前面讲的都是些大道理,其实大家本来都懂得的,只是实际的学习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罢了。所以这里再补充一些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
我想很多同学都会遇到无法静下心学习的问题——对学习热情一段时间,还没来得及进入状态,就分心了,又懒散一段时间,然后开始内疚开始反思,然后就产生了好好学习的强烈冲动,可是还是很难持续地付出时间和努力,就这样周而复始。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学习毕竟是比较枯燥无味、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要沉进去确实是不容易的。我也曾经历过这种情况,对我自己而言,改变这种状态的方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找到自己的兴趣作为切入点。因为现在你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很多很杂的,不可能每一种都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兴趣。那么,就抓住其中自己感觉最有意思的一科(比如说民法或刑法)下手,先好好学这一门。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但至少,相对容易使人静下心来。如果盲目地每一科都翻翻书、看看案例,就更容易产生倦怠,觉得脑袋乱糟糟的,不想再学习了。所以,专注一样事情比较容易让人集中注意力。等渐渐的,已经习惯了每天规律的学习之后,再好好学习其他学科,把漏掉的补回来。
第二,也是最容易执行的一种方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一开始就希望自己怎么认真怎么努力,应该知道慢慢适应规律的学习是会有一段过程的,是会有挣扎有反复的。尤其是,千万不要一旦当遇到自己“颓废”的情况时,就在心里给自己定性“你看你看,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差劲啊,一学习就这样?”这是最不好的了,这种长期的挫折感会严重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会让你们对自己不满意的程度增加。我觉得,一个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给自己一个比较小的目标(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只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一个小时),完全达成了目标之后,再给自己的目标加码(比如说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例如一个月 都能做到认真学习一小时了,再要求自己每天学习一个半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只看自己有没有完成订下的学习时间,不要考虑取得的效果。就这样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努力,一段时间之后一定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努力之后的效果、尽力之后取得的进步。我觉得,只要每天能保证两个小时认真学习的时间,就足够了,不必要无时无刻地学习。
Permalink
11月 2, 2006 at 上午9:42
· Filed under 论坛存档
亲爱的yiyi,谢谢你的信任,由衷地喜爱你的真实和坦诚
很高兴看到你面对高考挫折的良好心态。你说得对,当今的社会在“继续学习”这个问题上,是越来越公平了: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当然啦,每个人努力的程度可能不同,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要付出的可能就会多很多),就能一直读到你所期望的程度。而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我认为,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这一点,环境的影响是较小的,主要还是看自己。所以,我们主任说过,文科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其次,我想谈谈你的父母。看得出来,虽然他们没有携手到老,但他们对你的爱却是旗鼓相当的(呵呵,用这个词好像有点怪,我一时想不出更合适的)。我可能没有资格解释婚姻和人生,它们都太复杂了。在我看来,婚姻可能是原本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在彼此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不断付出、不断妥协、改变自己适应对方、放弃一些本来以为很有道理的原则。当然,最好有爱情作为原因和动力,这样才更能习惯这个难受的过程。但实际上,通常原本爱得惊天动地的人,在经历了现实的平淡俗气繁琐之后,在当初的热情和理想逐渐淡去之后,会更加不适应,会怀疑爱情是否还存留。所以,激起婚姻的应该是爱情,但通常维系婚姻的却是包容。
在爱情中的女孩总是难免患得患失,我甚至觉得,嫉妒、不安等许多负面的情绪都可能因爱而生。这很正常,即使没有你父母的离异,也很正常。我不知道这世上有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但至少,我知道,也见过的,这世上存在着天长地久的感情、天长地久的爱惜、天长地久的宽容。这样,够不够呢?当然,怀疑总还是会有的,因为你的那个他毕竟是另外一个人啊,你不可能知道他每分每秒在想些什么。但,只要他是一个愿意多考虑你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人,只要他是一个懂得你的好、珍惜你爱护你的人,只要他是一个除你之外对身边的亲友也很好的人,那么,他就值得你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你提到,身边一些同学可能觉得你清高。我相信你的感觉,相信让你有这种感觉的那些事情是一件件真实存在的。但,另一方面,我也相信,对方或者不一定有这种感觉,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你的某种程度的伤害。有些人大而化之的,自己说的做的都没放在心上、转眼就忘了;有些人比较敏锐细致,因而感受也比较深。嗯,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我觉得你真的不必有这种感觉的。更何况,这种感觉会让你自己难受,别人却不一定理解。 退一步来说,即使有人刻意给我们“小鞋”穿,我们也应该刻意地忽略它。该怎么做的,还是怎么做。张无忌在挨灭绝打的时候说过:“他自狠来他自恶,我只一口真气足”。这就是应对的方法了,管他呢?何况,谁没或多或少地穿过小鞋啊?“闻道头须剃,人皆剃其头。有头终须剃,不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人生总是由一次次的盼望、失望、希望组成的,我们不一定能那么幸运地遇到最好的事、最好的人。但我们能够、也应该,努力地进步,使自己每一天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Permalink
10月 30, 2006 at 上午11:18
· Filed under 似水流年
突然,觉得寂寞,和,刺骨的冷
其实,什么事也没有。工作很愉快,学生很可爱,同事很合得来。至于他对我,还是一贯的宠溺
没有深刻的情绪,也没有表达的意愿
或许,不是寂寞,是疲惫,是怠然,是挣扎着不愿老去的无力感
听着Longer,心里涩得那样厉害,呆呆地坐了两个小时
歆儿说她给儿子起名叫一一,以后他被罚抄名字的时候就会感激地想起他老妈
两年没有联络了,她的IP在广州
我还清晰地记得她那么坚决地说着要等待那个“就是他了”的人,等他一起看黄叶飘飞如雨、执手相看不发一言,要一直等到六十五岁
现在呢?她结婚生子了,只留下几行字给我和包包
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远离,远离了二十年来曾经共有的一切——220和284、裂成两半的小瓷象、破了的眼镜架、熟悉的歌谣、窗外的万家灯火……
包包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是那样的激动,马上就要哭出来的语气
我淡淡的安慰她,心里百感交集
不甘又如何?我们此时是被选择,被放弃的
虽然明知随着岁月的逝去,我们都会变成俗不可耐的大妈,会渐渐没有时间、机会、冲动碰面
只是,从来也没有想到,这一天会这么早,会以这么决绝的方式
其实,应该了解的,歆儿一直就是这样一个绝对的人啊。不知以什么方式面对,不如不面对
其实,早就应该了解的,多情的本身就是一种无情。我不也是这样吗?
不管怎么说,还是想念她。愿她一切都好,愿她幸福,至少,在大多数时刻觉得幸福
Permalink
10月 28, 2006 at 上午11:47
· Filed under 论坛存档
首先,我要谢谢你,游 客。谢谢你对我的信任!
在讲我对你的提问的看法之前,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没考上北大心理,只能到中大读数学(据学校说若不是我数学竞赛的成绩好,他们是不会收第二志愿的)。其实,在高考之前我就说过,“如果不是北大,哪间学校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极其失落的情绪,我开始了我的大学四年。四年中,我几乎没学什么专业知识,上课作业都是应付了事,成天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所幸还看了不少杂书。直到很多年后,我才认识到,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实际上,我遇到了很好的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跟大家提过的,那些我极为敬重的治学严谨、品格高洁的老师),中大的学风很自由、自学环境也很好。没能在那里多充实自己,绝对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而且,我那时懵懂极了,根本没有你们现在的这种忧患意识,没有考虑过将来工作的事情。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程序员(读应数的几乎都干这行),两年后,我辞职考研。虽然对我自己曾经选择的人生并没有很后悔的感觉,但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我喜欢读书,各种各样的书;我喜欢年轻人,喜欢你们身上的活力;我喜欢简单的生活方式,我工作以后每个月都没花过300以上的(包括吃穿用);我喜欢有自由的时间空间,可以让我沉溺。所以,我知道了,我要当大学老师;所以,我一定要读研。读研的三年,我真的很投入,很投入的读书、很兴头的担任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虽然学校和身边的同学比不上本科那时的,但我反而收获更多了。
这就是我的故事。不知道你看完之后觉得其中有没有你想要的答案。要不,我再好好回答一下吧。你说:“不知道在这里能干什么,将来从这里毕了业出去能干什么,知识没别人的好,实践能力没别人的强,待人处事没别人有能力”
好吧,我们一件一件来说。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在这里能干什么,那就是尽可能地充实自己!希望你不要认为我是在叫口号。充实自己是一辈子不能停下来的使命,在这个阶段你们任务就是以发展能力为基点、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手段、以增加社会活动实践为辅助,用最不留遗憾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而现在,最应该明确的就是“我到底想要一种怎样的人生?什么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其次,是毕业了出去能干什么的问题。说句老老实实的话,即使你是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不见得能确定地回答自己这个问题。当今社会是复杂纷乱的,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不公平。但有一点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你——现在,你们属于这间你们不怎么满意的学校已成定局,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你们如何选择面对她的方式,却将会大大改变你们的未来。举例来说,假如你们现在快毕业了要去面试,主考官看了你的简历,很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康大是什么学校啊?”你将如何作出反应呢?A.是啊,我自己也郁闷得很,我本来考中大的,一时失手而已。B.是的,我的学校并没有什么名气。但我很幸运地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结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我很庆幸自己的大学四年没有虚度,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你认为哪种回答更好呢?
再次,你说,知识没别人的好,实践能力没别人的强,待人处事没别人有能力。别人是谁?是大多数的人还是某个人?如果你说的是某个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任意一个人都“知识没别人的好,实践能力没别人的强,待人处事没别人有能力”,因为总有人某方面比你强的。如果你说的是大多数人,那么请恕我不能同意!知识、实践能力、待人处事能力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加强的,和你所处的学校或环境只有相对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丈夫在北大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硕士),可是说起知识面,他对我是衷心叹服的,他说,无论我们将来的宝宝问他什么,他都可以说“问你妈去”。
亲爱的游 客,这就是我对你问题的看法了。啰啰唆唆地讲了那么大堆,希望能对你有用。如果你还觉得困惑,再问!我会以最真的姿态来回答,给你我觉得最合理的答案。
Permalink
10月 27, 2006 at 下午9:17
· Filed under 记忆流光
从唯美浪漫的文艺女青年到庸俗懒怠的准中年妇人,十年,顺理成章的,没有半分的不适应,深深地融入了角色。这种从心理到生理的变化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柔软度,就如同十年来突增突减再突增数十斤的体重使我明白了人类皮肤的延展性一样。曾经那样尖锐那样偏执的人,因为身边的人无尽的包容,慢慢变得圆融变得随性。或许,是一种妥协一种黯淡,但同时,也终于放过了自己,可以自在地呼吸了。
毕竟,我是幸运的,幸运得甚至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期待。我的爱人(请容许我慎重地使用这个词)给了我一片宽广深邃的海洋,使我这个对爱情极度贪婪的人,可以在这片海中沉溺与放恣,给我完全的信任,也使我放心地依赖。
我和他,认识十三年,成为挚友十二年,结婚两年。同是学理科的我们,记忆的模式却截然不同。他是计算机硬盘,事无巨细全体收纳,对事件惊人的存储量时常令我骇然。而我,则是电影蒙太奇,跳跃式的片段,杂乱无章、张冠李戴,唯一清晰的仿佛只有场景和情绪,只有某一时刻的感觉感受感怀。比如说,学农的某一天他因为急着帮我收割不小心削下了左手无名指尖的一块肉,吓得我惊魂不定地帮他包扎的一幕。事隔十二年,他仍记得我们在卫生站领了多长的棉布、在手指上缠了多少层、事后他吃了几碗饭;我却只记得惴然惶然泫然的心情,以及那一日夕阳下晕红的稻田。
或许,这就是最完美的分工——让他去记忆两个人将携手的一生中所有恩爱的点滴,由我来保存这一路起起伏伏里最平凡最真实的感动。
Permalink